長江上游首個“雙四星”港口的綠色智慧蝶變——重慶果園港集裝箱碼頭被授予“四星級智慧港口”
作者: 發布時間:2025-09-24 瀏覽量:
輕點鼠標,千米之外的數十噸集裝箱應聲而起;藍色鐵罐,讓長江船舶污染物“上岸”有了智慧方案。

9月24日,中國港口協會“2025智慧港口大會”在青島召開,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果園集裝箱公司”)獲評“四星級智慧港口”,成為長江上游首家獲此殊榮的專業集裝箱企業。果園集裝箱公司副總經理方亮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,為長江生態保護提供了“果園方案”。兩年前,果園集裝箱公司已獲評 “四星級綠色港口”稱號,同樣是長江上游地區首個獲評案例。至此,果園港實現了“智慧+綠色”雙領跑,成為長江上游首個“雙四星”港口。


十年磨劍,雙星閃耀長江上游
作為長江經濟帶與“一帶一路”的聯結點、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樞紐,果園港的轉型升級承載著特殊使命,旨在推動內陸地區從“內陸腹地”向“開放前沿”轉型,打造“世界的中轉站”。
2016年1月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果園港時提出“把港口建設好、管理好、運營好,以一流的設施、一流的技術、一流的管理、一流的服務,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好、為‘一帶一路’建設服務好、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好”的殷殷囑托,成為果園港智慧化、綠色化轉型的根本遵循。同年,果園港正式啟動智慧港建設,聚焦“自動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”方向,推動傳統集裝箱碼頭向多式聯運樞紐港升級。
近十年來,果園港完成了從傳統碼頭到“智慧+綠色”雙四星級港口的蛻變。在“遠控場橋系統”投用后,每臺場橋日作業時長從18小時提升至24小時,設備利用率實現質的飛躍。

“以前是‘一人一機’,現在變為‘一人多機’,智能遠控場橋讓我們大幅提升了人力資源利用率。”全國勞模、果園集裝箱公司操作部副部長胡萬琪見證了這一變革,碼頭工人實現了從“碼頭藍領”向“港口白領”的轉型,“司機遠離了嘈雜的現場環境,勞動強度大大降低,工作效率反而更高。”
同一時間,港口的無人集卡也繁忙有序地行駛在碼頭作業區的主干道上——它們沿著北斗衛星導航規劃的精準路線,穿梭于岸橋、堆場與箱區間,自動完成集裝箱從岸橋到堆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運輸:時而精準停靠岸橋下方等待對位,時而平穩駛向堆場將集裝箱交予自動化軌道吊,全程無需人工干預,卻始終保持高效有序的節奏。在TOS系統的智能調度下,依托5G+北斗高精定位及“車—路—云”協同閉環,無人集卡實現厘米級定位與全流程自動作業,并與智能車輛管理、遠控場橋高效聯動,形成“運輸—裝卸”全鏈路無人化作業模式,大幅提升港口運營效率。

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,果園港無人集卡日均作業量已達240個標準箱,且運營成本顯著低于人工駕駛集卡。
智慧賦能,八大場景重塑內河港口基因
走進果園集裝箱碼頭,科技感撲面而來。作為長江上游首個通過“四星級智慧港口”評審的專業集裝箱公司,這里已落地數字化、自動化8大運營場景:集裝箱管理系統(TOS)、無紙化平臺、遠控場橋、無人集卡、智慧安防預警平臺、電子圍網、智能閘口、智能理貨。
“我們不做技術的簡單堆砌,而是采用智慧化手段進行創新,低成本的解決內河港口智慧化轉型的痛點難點。”公司副總經理方亮道出智慧建設的核心邏輯。
我們整合港區監控、算法與應急響應功能搭建了智慧安防預警平臺,聚焦港區安全管理,以全景實時視頻為實戰地圖,覆蓋作業場區、倉儲區、進出通道等關鍵區域。該平臺運用AI + AR技術,深度融合視頻、業務及物聯數據,通過標簽在AR實景視頻呈現各類信息,實現數據、時空、視頻全面關聯,讓管理人員“一張圖、一站式”掌握安全及生產態勢,提升管理效率。同時集成大數據算法與視頻AI識別技術,自動識別隱患、實時預警,為港區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。

無紙化平臺的應用,徹底改變了傳統作業模式。系統上線后,單證處理實現全流程電子化流轉,處理效率顯著提升70%。”信息部部長孫曉馳介紹:智能卡口實現稱量、識別、放行全流程自動化,單車通行時間從3—5分鐘縮至10秒內,節省約3.5分鐘。以2022年為例,果園港卡口進出723772車次、集卡怠速油耗5升/小時計算,每年可減柴油約21萬升,價值165余萬元,還能減排二氧化碳約567000千克,節能減排成效顯著。
民生國際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集卡司機徐登華深有體會:“以前來港提貨,得抱著一堆紙質單證,穿梭于船公司、拖車公司、碼頭之間,來回蓋章、交單、排隊,碰上高峰,光辦手續就得一兩個小時,甚至一兩天。現在好了,出發前在APP上30秒內就能完成預約、下發任務、繳費等所有流程,到港后憑二維碼自動識別進閘,直接前往作業點,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,真是方便多了!”
智慧賦能正推動港口管理深層變革。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引擎,港口集裝箱管理系統(TOS)以“智能化調度+智慧化管理”雙輪驅動,構建起高效、精準、綠色的運營新生態。在果園港智能控制中心,大數據屏幕實時呈現船舶動態、貨物信息與設備狀態——TOS系統持續采集機械運行數據,依托自主研發的“基于堆存行為特征的集裝箱存儲選位方法”(已獲國家發明專利)智能算法,通過持續迭代運算,將精準高效的作業指令實時傳遞至前端設備。這一突破使港口管理從傳統“經驗判斷”全面轉向“數據驅動”,每一步智能運算都在推動資源配置的動態優化,真正激活了港口“最強大腦”。
綠色革命,守護一江碧水的上游擔當
2017年,當長江經濟帶“共抓大保護”的號角吹響,果園港率先啟動綠色港口建設。累計投入1.8億元環保資金,一系列創新實踐在這片充滿綠意的港區展開。
江面上,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“基于集裝箱建造的船舶污染物移動接收箱”正為靠港船舶服務。這個藍色“大鐵皮罐”集納了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三種污染物接收功能,相較于原有固定式接收設施平均排污時間縮短約60%。

“以前靠岸發電,柴油味嗆人,噪音震耳。”在長江行船10多年的民生公司“民惠”號船長劉兵回憶。如今果園港8套岸電裝置覆蓋所有泊位,船舶接上岸電后即可關閉柴油發電機。統計顯示,自岸電使用至今已向船舶供電近100萬度,減少碳排放近1000噸。
黨建引領,雙星背后的紅色引擎
從智慧建設到綠色轉型,果園港的每一次跨越都印證著“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”的深刻內涵。果園集裝箱公司黨委將習近平總書記“三個好”“四個一流”“三個服務好”的囑托轉化為具體行動指南,組建黨員攻關小組突破技術瓶頸。

在智能場橋改造的關鍵期,由黨員技術骨干組成的突擊隊連續奮戰90天,攻克了遠程操控延遲難題。在綠色技術研發中,黨員帶頭研發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裝置獲得國家專利,為長江生態保護提供了“果園方案”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——這句刷在港區墻上的標語,已成為全體果園港人的行動自覺。通過“綠色港口”“智慧港口”雙星創建,果園港實現了黨建與發展的同頻共振,果園集裝箱公司于2025年5月獲得“全國文明單位”榮譽稱號。
“紅色引擎驅動著果園港的每一次創新突破。” 果園集裝箱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劉踐表示。依托“勞模創新工作室”這個平臺,在黨員干部帶頭下,累計完成技術攻關和創新成果30余項,年創經濟效益1500萬元,其中多項填補了內河港口技術空白。公司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項、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、軟件著作權18項等知識產權。
長江標桿,果園方案輻射上游
隨著“雙四星”加身,果園港的示范效應正在顯現。其探索出的“傳統內河港口智慧化改造”路徑,為長江上游港口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,探索形成了港口行業的新質生產力。
“我們正總結形成‘果園方案’,向長江上游港口推廣。”方亮表示。這套方案涵蓋建設標準、技術路線、管理模式等多個維度,尤其適用于水位落差大、地形復雜的內河港口。

果園港的綠色智慧實踐已獲得行業高度認可。2025年5月的評審中,專家組特別指出其在“高樁碼頭智能化改造”“船舶污染物智慧接收”等方面的創新具有行業引領價值。這些成果的背后,是九年間持續不斷的探索與攻堅。
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與長江經濟帶的物理聯結點,果園港的智慧綠色轉型產生了倍增效應。統計顯示,港口作業效率提升帶動貨物周轉速度加快15%,每年為腹地企業降低物流成本超億元。

站在果園港觀景平臺遠眺,平臺邊坡、建筑周邊、道路兩旁綠意盎然,打造的三維立體綠化生態空間成為長江上游內河綠色港口樣板;5G智能集卡沿著預定軌跡安靜穿行;萬噸級貨輪接用岸電后關閉了柴油發電機,江風不再攜帶柴油味。
面向未來,果園港正加速智能化布局。遠程控制岸橋項目已列為下一階段發展重點,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港口自動化升級的核心引擎,有力推動全港區實現智慧化、無人化運營。同時我們還將持續優化算法與無人作業系統,致力于打造長江上游安全、高效、智慧、綠色的內河樞紐港,為區域物流暢通提供堅實支撐。
這座長江上游首個“雙四星”智慧綠色港口的故事,正隨著滾滾長江水傳向全球。
